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从病理角度学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分型及治疗
    张红凯, 崔建春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4): 251-2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4.019
    摘要 (277) HTML (0) PDF (1713 KB) (3)

    近年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有所上升,临床诊断中常需与乳腺癌鉴别,且其分类复杂,治疗效果欠佳,是临床诊治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作者从正常的乳腺组织学结构出发,阐述了乳腺炎病理诊断的基础、命名来由与依据;重点分析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及囊性中性粒细胞性乳腺炎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了棒状杆菌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乳腺炎中的作用,并对临床诊治乳腺炎的路径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 2.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Nissen)
    李世红, 侯康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5): 365-36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5.018
    摘要 (211) HTML (0) PDF (2190 KB) (4)

    食管裂孔疝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由于食管与胃交界处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腹腔内食管之外的腹腔脏器经扩大的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产生胃食管反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Nissen)可有效修复膈裂孔结构,增强抗反流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视频详细展现了对一例69岁女性食管裂孔疝患者施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Nissen)的手术过程:切开肝胃韧带;离断胃膈韧带、脾胃韧带及第一支胃短血管;缝合关闭食管裂孔;缝合固定补片;将胃底呈360°度折叠包绕食管周围,形成折叠瓣并缝合固定。

  • 3.
    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及滤器取出术
    陈世远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3): 210-21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3.017
    摘要 (176) HTML (0) PDF (1979 KB) (3)

    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可以有效预防下腔静脉血栓或者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可回收型的IVCF,可以在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期过后通过介入手术取出,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本视频通过对一例68岁女性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后施行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的置入和取出术,详细展现了其应用方法和手术过程。滤器的置入:利多卡因局麻,Seldinger技术穿刺非血栓侧股静脉,置入穿刺鞘,猪尾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探明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及测量下腔静脉直径。置入滤器输送器,在透视下观察滤器位置及形态,释放滤器,撤出输送器。滤器的取出:B超引导下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入6F短鞘,置入猪尾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是否血流通畅、滤器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移位等情况,沿着导丝置入滤器专用回收套件,从回收套件置入抓捕器抓捕回收滤器。

  • 4.
    从病理角度学习甲状腺炎
    张红凯, 崔建春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4, 18 (01): 75-7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4.01.017
    摘要 (129) HTML (0) PDF (1344 KB) (2)

    目前甲状腺炎性疾病,尤其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木样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由于甲状腺炎常常引起甲状腺结节状或弥漫性肿大,在临床诊断中常须警惕辨别是否伴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能,而对IgG4相关性甲状腺疾病的正确识别与判定也存在不少难点;因此深入了解甲状腺炎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对甲状腺炎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学结构出发,系统阐述了各类甲状腺炎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着重介绍了IgG4相关性甲状腺炎的诊断鉴别标准以及治疗原则,为临床精准诊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 5.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4, 18 (01): 1-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4.01.001
    摘要 (121) HTML (8) PDF (1551 KB) (24)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通过防治结合,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大幅提高。对照国际先进经验,较低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率成为限制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进一步提高的瓶颈。2020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该共识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意义重大。在2020版基础上,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就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案、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内镜和外科处理以及辅助治疗与补救措施和随访监测方案等内容进行修订,以国内外结直肠癌早期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又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达成2023年版专家共识供参考。2023版专家共识将会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疗,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

  • 6.
    胆囊癌伴肝多发转移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癌切除+淋巴结清扫+肝Ⅴ、Ⅵ、Ⅶ段切除)
    江艺, 张小进, 沈佳佳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6): 412-4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6.017
    摘要 (88) HTML (0) PDF (2021 KB) (1)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进展期胆囊癌容易直接浸润肝脏和发生肝转移,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有效手段。视频详细展现了对一例40岁胆囊癌伴肝内多发转移的女性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癌切除并联合淋巴结清扫和肝Ⅴ、Ⅵ、Ⅶ段切除的手术过程:首先离断肝圆韧带、镰状韧带,暴露肝上下腔周围韧带;沿幽门、十二指肠上缘解剖胃右动脉,清扫胃右淋巴结;离断胃右动脉,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暴露胆总管,离断胆囊管;解剖第三肝门,离断肝实质;离断肝左右尾状叶,分离右肝静脉周围组织,离断右肝静脉;完整切除肝Ⅴ、Ⅵ、Ⅶ段。

  • 7.
    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TME)手术技巧和质量控制
    卫洪波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5): 351-3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5.017
    摘要 (80) HTML (0) PDF (2209 KB) (2)

    作者从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邓氏(Denonvilliers)筋膜的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和功能影响。对既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手术解剖层面存在的认知局限和错误进行了纠正,指出邓氏筋膜周围存在纤细难辨的神经分支,盲目切除该筋膜易造成患者排尿和性功能障碍,而该筋膜后方存在的与直肠后间隙相贯通的结缔组织间隙(直肠前间隙)做为手术层面则更为理想;并演示介绍了通过借助盆底腹膜反折增厚的"卫氏线"为参照,在其下方切开腹膜,进入邓氏筋膜后方的直肠前间隙施行保留邓氏筋膜的直肠癌根治术(iTME)的手术方式和技巧。

  • 8.
    子宫内膜癌术后小肠转移一例
    李嵩, 林晖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4): 304-30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4.015
    摘要 (79) HTML (0) PDF (2952 KB) (3)

    患者女,70岁,因"反复乏力、气促3月余"于2022年3月29日以"贫血原因待查"收入院。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气促,活动后加剧,无腹痛、腹胀,无呕血、黑便,无肉眼血便。骨穿:1.增生性贫血,2.血小板增多。予补铁治疗后血红蛋白68 g/L。个人无烟酒嗜好,无放射及化学接触史。父母分别罹患食管癌、肝癌过世。2019年12月12日曾因子宫内膜癌在本院行子宫广泛切除+双侧输卵管和卵巢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辅助化疗4周期。病理检查(图1):子宫高级别浆液性癌侵犯深肌层、脉管内癌栓,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53(80%强+),WT-1(-),P16(+),CK7(+),CEA(-),Ki67(热点区60%+),ER(10%中等+),PR(10%中等+),NapsinA(-),PMS2(+),MLH1(+),MSH2(+),MSH6(+),Mammaglobin(-),提示高级别浆液性癌并排除肠道来源及林奇综合征等。腹腔冲洗液涂片见少量疑癌细胞。术后分期:子宫高级别浆液性癌(Ⅱ型),ⅠB期、TNM分期pT1bN0M0。查体:贫血面容,皮肤、结膜苍白,左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见陈旧性手术瘢痕,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未闻及气过水音。肛诊未触及肿物,退出指套无染血及黑便。肿瘤标志物CA125 121.2 U/ml↑,余正常;粪隐血试验免疫法弱阳性、化学法3+。全腹CT平扫:右下腹小肠肠壁局限不均匀增厚,肠腔扩张,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考虑小肠恶性肿瘤伴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淋巴瘤待查。全腹MR增强(图2):右下腹小肠肠壁局限性不均匀增厚伴弥散受限,倾向恶性肿瘤,伴周围肿大淋巴结。胶囊内镜:小肠肿瘤可能。予输血纠正贫血,10 d后开腹探查,腹、盆腔腹膜光滑,未见癌结节,距离回盲部5 cm末端回肠见一肿瘤,大小约6 cm×5 cm,表面欠光滑,质硬,累及肠壁全层,侵犯回盲部及阑尾根部,近端小肠扩张,余腹腔脏器未见占位性病变。遂行右半结肠切除(切除末端15 cm回肠及升结肠、阑尾+D2淋巴结清扫+回肠横结肠肝曲侧侧吻合),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图3)。术后予营养支持等治疗,恢复顺利出院,出院时排不成形便2~3次/天。结合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病史考虑为小肠转移癌:子宫高级别浆液性癌术后小肠转移,癌侵及肠壁全层,切缘阴性,淋巴结2/28见转移。进一步外院行3周期化疗后纳差、消瘦、腹泻明显,自觉无法耐受,遂自行放弃化疗,改口服中药治疗,随访半年内未出现贫血或肿瘤复发。

  • 9.
    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在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附视频
    郭洪海, 胡奕炀, 田园, 庞悦, 杨家轩, 杨沛刚, 丁平安, 赵群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3): 193-19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3.007
    摘要 (78) HTML (0) PDF (3093 KB) (3)
    目的

    探讨并总结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在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技巧及体会,以及置管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的192例患者资料,总结操作步骤,记录术中营养管置入时间、术后经管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内营养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192例患者中远端胃切除129例(均为毕Ⅱ式+Braun’s吻合),全胃切除39例(均为食管-空肠π式吻合),近端胃切除24例(均为空肠间置吻合),置管满意183例(95.31%),置管耗时(3.65±2.15)min,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为(16.59±2.43)h,首次排气时间为(3.26±1.52)d;除11例(5.73%)出现喂养不耐受外,181例(94.27%)耐受良好。

    结论

    全达芬奇机器人下胃癌根治术中经鼻置入空肠营养管安全有效,整体上不影响手术时长,是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治疗的基础。

  • 10.
    激光原位开窗重建腹主动脉瘤内脏分支
    陆信武, 李维敏, 秦金保, 吴小雨, 刘晓兵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4, 18 (01): 17-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4.01.016
    摘要 (78) HTML (0) PDF (1361 KB) (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由于腹主动脉管壁退化和管腔病理性扩张而引起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常累及重要内脏动脉分支,其危险性和病死率较高。腔内修复技术可安全、有效地重建新的血流通道来隔绝瘤体,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成为临床治疗AAA的有效手段。本视频详细地展现了对一例70岁男性AAA患者施行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动脉体外开窗及双肾动脉激光原位开窗重建的手术过程:体外释放支架,行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动脉体外开窗。患者全麻后,双侧肱动脉、双股动脉穿刺造影;经右侧股动脉引入支架主体,释放主体近端,打开肠系膜上动脉窗口。导管造影,明确肠系膜上动脉真腔,跟进球囊扩张,释放主体支架;沿左股动脉导丝置入调弯鞘,采用支撑导管配合激光光纤,定位于右肾动脉开口位置,行激光开窗。造影确认真腔后,行球囊预扩张并释放覆膜支架;并用同样的方法对左肾动脉行原位开窗重建。

  • 11.
    左侧腋前线为主操作孔切除镜像胆囊一例
    陈晓丽, 尚培中, 张伟, 贾国洪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4): 256-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4.020
    摘要 (70) HTML (0) PDF (1730 KB) (3)

    内脏反位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患者胸腹器官与常人解剖位置呈完全相反的镜像关系,由于内脏结构位置反转,给外科医师操作带来极大不便。本视频详细展现了为一例49岁内脏呈镜像反位的女性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术者站位于患者左侧,脐下缘10 mm戳孔置入腹腔镜,左侧锁骨中线脐上3 cm作为5 mm辅助操作孔,左侧腋前线肋缘下3 cm作为10 mm主操作孔。沿壶腹下缘分离胆囊管,分离胆囊三角,施夹切断胆囊管,提起胆囊向头侧、腹侧、左侧牵引,采用电钩沿肝胆之间的疏松间隙谨慎剥离,并从主操作孔取出。

  • 12.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前应用吲哚美辛栓和氯诺昔康疗效的比较
    高晋鸿, 郝少龙, 刘勇, 翁以炳, 韩威, 王冠, 张腾, 刘鹏, 张磊, 赵鑫宇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4): 293-29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4.011
    摘要 (61) HTML (0) PDF (1902 KB) (2)
    目的

    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前应用吲哚美辛栓和氯诺昔康的镇痛、抗炎功能。

    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全麻下行LA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4例,术前30 min给药,A组直肠予吲哚美辛栓100 mg,B组静脉滴注氯诺昔康8 mg。比较两组术后的镇痛效果、炎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结果

    A组术后0、3、6、12、18 h及出院前视觉模拟评分(VAS)( Z=-7.075、-5.455、-3.183、-3.378、-4.113、-4.941,均P<0.01)、术后24 h镇痛药使用量、术后VAS<2分时间、首次补救镇痛时间(Z=-6.005、-6.540、-6.041,均P<0.000 1)均有改善。两组患者WBC、N%、L%、N/L、CRP、PCT、AIR评分、TNF-α、IL-6、IL-8、IL-10较术前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LA术前应用吲哚美辛栓的镇痛效果优于氯诺昔康,可降低术后发热率,两者抗炎效果相似,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 14.
    Borrmann Ⅳ型胃癌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闫笑生, 郑智, 翟育豪, 张海翘, 王鈢, 刘小野, 尹杰, 张军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5): 346-3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5.006
    摘要 (51) HTML (0) PDF (2489 KB) (3)
    目的

    比较Borrmann Ⅳ型与其他分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12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比较80例(13.1%)Borrmann Ⅳ型和532例(86.9%)其他Borrmann分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在年龄、胃肠道肿瘤家族史、手术方式、R0切除、肿瘤最大径、瘤体面积、肿瘤部位、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其他Borrmann分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orrmann Ⅳ型胃癌的腹盆平扫增强CT、胃镜肉眼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0%、81.2%,低于其他Borrmann分型的91.4%、91.8%(均P<0.05)。Borrmann Ⅳ型胃癌的胃镜首次病理活检阳性率为72.5%,明显低于其他Borrmann分型的93.7%(P<0.05)。上消化道造影对两组的诊断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 vs 91.9%,χ2=0.593,P=0.7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布范围、脉管浸润及是否规范化疗是Borrmann Ⅳ型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

    结论

    Borrmann Ⅳ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需要采用多种检查手段鉴别,手术方式、肿瘤分布范围、脉管浸润及是否规范化疗是Borrmann Ⅳ型胃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 15.
    乳腺巨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一例
    彭奇, 朱江, 刘缤妍, 白佳佳, 丛菡, 陈旭, 马榕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3): 222-22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3.012
    摘要 (47) HTML (0) PDF (2414 KB) (3)

    患者女,50岁,因左乳肿块进行性增大半年入院,于2020年1月无意中发现左乳头后方一质韧肿块,约鸭蛋大小,偶有胀感,无疼痛及压痛、红肿破溃、乳头溢液及溢血,未行特殊处理。近半年来,肿块逐渐增大,占据左侧乳房大部。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已婚,育有1子,15岁月经初潮,未绝经。否认乳腺癌及卵巢癌家族史。查体:左乳体积较右侧增大明显,左乳头先天性内陷,乳晕周围皮肤见静脉曲张,无橘皮征,表面皮温较对侧略高(图1)。左乳头后方触及大小14 cm×13 cm肿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乳未见异常。双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清癌胚抗原7.48 μg/L,CA-153 55.03 U/ml,CA-125 48.70 U/ml。乳腺超声:左乳腺区13.5 cm×8.3 cm混合回声,以囊性为主,囊壁可见不规则乳头状突起3处,血流信号丰富,提示左乳混合回声包块(BI-RADS 4b类)(图2A)。钼靶示左乳头后方一边界清晰密度增高的肿块影(图2B)。乳腺MRI示左乳巨大囊实性肿物,以囊性为主,囊壁见多个不规则实性结节,实性部分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出型,提示左乳囊实性肿物伴出血,考虑包裹性乳头状癌可能,BI-RADS分类4类(图2C)。肿块细针穿刺,穿刺物为棕褐色血性液体,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无病理细胞(图3A、B)。于2020年7月9日行左乳皮下乳腺切除术及内陷乳头翻出成型术,术中将肿瘤与皮下乳腺组织整块切除。剖开标本可见肿块大小约13.5 cm×8.5 cm,一端与乳头相连,肿块内有陈旧血性液体,且囊壁有多发菜花状肿物(图4)。术中快速病理:左乳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较符合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坏死及异物巨细胞反应。常规病理:乳腺增生并导管内乳头状瘤,局部出血坏死及导管壁慢性炎症并异物巨细胞反应,部分上皮大汗腺化生并旺炽性增生(图5A、B);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组织CK 5/6、ER阳性(图5C、D)。术后一年半随访未见复发(图6)。

  • 16.
    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在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赵群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3): 230-23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3.018
    摘要 (45) HTML (0) PDF (1960 KB) (4)

    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营养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大改善,经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黏膜屏障,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近年来,微创技术在胃癌中的广泛开展使得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的置入方法和技巧极具规范和现实意义。本视频分别展现了在全达芬奇机器人远端胃切除(毕Ⅱ式+Braun’s吻合)与全胃切除(食管-空肠π式吻合)两种术式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过程,并对置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17.
    载脂蛋白B、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在皖北地区原发性下腔静脉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张龙飞, 高涌, 张懿刚, 余朝文, 刘德朗, 刘亚, 陈世远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4): 252-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4.003
    摘要 (45) HTML (1) PDF (1924 KB) (3)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 (ApoB)、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皖北地区原发性下腔静脉隔膜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6例确诊为原发性下腔静脉隔膜型BCS患者为试验组,8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poB、SHBG及TIMP-1在两组血清中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差异蛋白对BCS的诊断效能;qPCR检测三个蛋白的基因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丰度。

    结果

    两组血清ApoB、SHBG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1.12,P=0.36、0.27),试验组血清TIMP-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t=2.3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IMP-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qPCR提示ApoB、SHBG在HUVEC中呈低表达,TIMP-1表达丰度高。

    结论

    TIMP-1可能与皖北地区原发性下腔静脉隔膜型BCS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潜在血清生物标志物。

  • 18.
    实质离断优先在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李嘉诚, 肖均喜, 王道斌, 薛小峰, 秦磊, 侍阳, 张伟刚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4): 245-2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4.002
    摘要 (43) HTML (0) PDF (3145 KB) (2)
    目的

    分析实质离断优先的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PPRDP)对比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S-LDP)在短期疗效上是否具备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创手术切除的胰体尾部占位患者116例,其中PPRDP组38例,S-LDP组78例。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检验结果及影像学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PPRDP组较S-LDP组的手术时间更长[(275±70) min vs(240±66) min,P=0.010]、住院总费用更高(79 009元vs 57 921元,P<0.001),但具有更低的B/C级术后胰瘘发生率(18.4% vs 37.2%,P=0.040)以及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7 d vs 9 d,P=0.001)。特别是在胰尾部肿瘤中,PPRDP体现出更低的术中出血量及更多的胰腺实质保留量(均P<0.05)。

    结论

    PPRDP安全可行,相较于S-LDP手术具有更低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和更高的保脾效率。对于肿瘤位于胰腺尾部者,PPRDP在保证可靠切缘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胰腺实质,为胰腺功能的保护提供组织基础。

  • 20.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陈劲松, 陈锦旭, 王荣昌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3, 17 (03): 169-17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3.03.002
    摘要 (40) HTML (0) PDF (1987 KB) (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CRC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1];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是肿瘤相关死亡的第四个最常见原因[2]。CRC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步骤、途径,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生[3]。个人或直系亲属癌症史、结肠息肉病史、炎性肠病、糖尿病、胆囊切除、肥胖、吸烟、饮酒、饮食、肠道菌群、年龄、性别、种族等均与CRC密切相关[4]。其中,肠道菌群的作用不可忽视。

阅读排行

更多